本帖最后由 路过蜻蜓 于 2019-10-25 06:21 编辑
我曾经写过另一个文章,忘了发哪,但有人分享到他的公众号,但我不知怎么分享过来。我只能复制粘贴了。
关于鱼竿的感度问题,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![color=rgba(0, 0, 0, 0.298)]原创: [color=rgba(0, 0, 0, 0.298)]蜻蜓 [url=]张先生聊路亚 [/url] [color=rgba(0, 0, 0, 0.298)]2018-01-31
竿子的感度来源于多个方面:材质、纤维排列方式、竿子锥度设计。
1、材质 使用什么纤维的种类,例如碳纤?玻纤? 2、纤维排列方式 这点关系到制造工艺的选择,常见的制竿工艺有三种:卷布工艺、拉铸工艺、拉丝工艺。 3、竿子锥度设计 物理锥度决定出受力弯曲点位置。 4、使用纤维量 这方面是感度与强度的关系。力量大自然速度也会增快,力量小,速度相对减弱。这是少纤维与多纤维的竿来比较下的结论。 如果规定了纤维量不变的前提下,速度快与慢,是纤维的排列方式(选用的工艺)与物理锥度决定。 以下,我们逐一分析上述的条件。 碳纤,高模量的碳纤是现今高档竿的不二之选。但碳纤维的特性,是模量越高(俗称的吨位越高),反应速度越快,力量值是差不多的,但同时也变得更加脆。 而我们的钓竿除了要求力量大之余,也不希望它容易断,所以,太高模量的碳纤并不适合做渔竿。然而我们见到的广告常常标称用到60吨的碳纤。。。于行家的眼里,是笑而不语的。。。但就算是行家中有竞争,也不能反驳,因为,他这支标称用60吨纤维的竿,可能是于手柄的位置加入了一丁点儿60吨,那么,于法律上就说得通了。但对于钓竿来说,有什么用? 总结:24-36吨内的纤维是最适合做竿的,再高,意义并不大!24-36这个范围内是速度、力量、韧性并存的范围。 关于纤维的排列方式 原理1:大家都见过古筝、大提琴等乐器;它们的弦是直线拉紧的,于绷紧的弦上做功,才能把震动最直接的传递至弦的要头、直到到琴腔内,甚至实木的木质内,让其产生共震、从而发出声音,这是一个由力量转化为音场的过程,在此不研究。但有一点肯定的是,如果琴弦是松的,那么力传递就一定差!渔竿内的纤维排列也一样要遵守这一大原则:要得到最佳的,最直接的力传递,纤维于竿体内,必须是直线排列且绷紧的! 原理2:回腔效应。大家都见过嗽叭。嗽叭是内空的,且一头尖一头粗,这样,于尖的那头发声,大的那头能发出比原来声音大且方向一致的能量「主要是把能量集中于方向一致!」让声音放大且方向一致,传得更远。 同样原理:渔竿要得到更佳的传递,需要内腔空芯,且呈锥形的。但我们的竿不是用来传递声音,而是力传递,并且,这个力首先来源于线与顶环的摩擦力,并非是对着空腔的力,这个与后面要说的设计锥度相关连。所以,前面收到的信号于实芯传递到空芯,且无间断的,能最佳的达到这个物理原理。而两头都是空芯的话,力传递可能于空芯的另一个方向流失一部份。 因此得出:独节竿,纤维是由尖到柄的,得到最佳状态,且每截断一次,损失接近一半,在高精度的接口下,也会损失1/3;接口越多,吸能衰减越严重。 以上为能量传递的原理,基于以上原理,我们来看一下制竿工艺中,他们大概的制造原理: 1、拉丝工艺 拉丝工艺原来是用于制造工业纤维棒材的,优点是产量高,制造工艺简单。 工艺流程简述如下:首先把需要的棒材外径定好,并且制造出一个金属环,之后,把计算好用量的纤维集合起来,穿过带UV胶水的胶水槽,再穿过金属环的内孔,于环的另一头拉出来,并且于环的另一头集中了大量紫外线灯,当uv胶被紫外线灯照过后,马上就凝固了,很简单,很轻松就拉出一条实芯的棒材,他同时也得出纤维是直线排列的优点。之后,把棒材打磨出锥形的竿状(这个需要计算锥度以求得出受力点),就完成了。 这个工艺的优点是效率高,产量快,成本低。大量使用于筏竿、船竿上。这个工艺对于力传递上的主要来源是:高碳纤维(这个工艺很少人用到很高碳纤维,因为有点浪费,但不排除有品牌商愿意使用)+纤维直线+锥度设计-全实芯失去回腔效应,但得到韧性特别大,不容易折断的优点。也有混合后竿卷布的工艺。 2、卷布工艺 卷布工艺是最成熟的渔竿制造工艺。工艺也随科技发展而变化出极为多姿多彩,但万变不离其宗。 工艺流程大概如下:首先买回来预浸好树脂的纤维布,主体纤维布是纯直线排列的,
之后通过计算锥度裁剪出需要的尺寸。
于模具铁芯上卷压出竿状。
但因竿子是锥体,所以无论怎么裁剪,总会得出纤维于卷完后由尖至柄非直线的状态。水平越高的设计师能让纤维越趋向于直线,但把竿放大后,是不可能直线的,只是无限接近直线。
当然,现今的高档竿都会加入其他排列的布,利用拱桥原理,把纤维托起,这是后面要说的物理弯曲上的设计的话题了。 卷布工艺的力传递主要来源:高碳纤维+锥度设计+拱桥效应纤维布+回腔效应-主体纤维非直线造成的损失。很明显,此工艺是无法做到主体纤维100%直线排列达到绷紧琴弦的状态,但弹簧状的状态下它能得到更佳韧性!且能更容易控制竿子的整体重量。且产量大,制造难度中等,毫无疑问是制竿业的极佳工艺。 3、拉铸工艺 拉铸工艺的流程如下: 首先根据需要,制造出适合尺寸的模具铁芯(锥度设计); 之后,计算好需要的纤维量,并分次序排列好; 然后用预浸饱和树脂的纤维,于喷上脱模剂的铁芯上作十字缠绕(像打gt结的编织)这样就得到卷布上用的拱桥效应(井字布原理)作为主体纤维的底托。于打好底托的模具上,由柄开始,把绷紧拉直的预浸树脂的纤维平铺在铁芯上,拉到铁芯的尽头继续拉,那么没有模具的部份就是实芯棒了。再于平铺纤维后的上层,又打一层像gt结的编织,之后缠绕上一层玻璃纸作固定作用。玻璃纸到竿定型后手动撕去,但会压出纹理。
总结以上流程,不难看出,拉铸工艺的力传递来源是:高碳纤维+纤维直线绷紧+回腔效应+拱桥效应+锥度设计。于制造工艺上,拉铸工艺的确更接近于力传递的原始物理性。 缺点也很明显,完全绷紧的主体纤维,更容易折断!要平衡韧性,只能靠减小物理锥度以及加缠绕表层保护纤维来提高横向抗撞击力。同时,因树脂的调校经验、温度的把控、它一体完成以上工作的操作上的同时性,对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(卷布是买回来前预浸好,这些技术难关卖布的厂帮卷布承担了,而拉铸工艺要自己承担)。 对于渔竿而言,并不存在工艺上的优劣!不同的工艺于各自的领域内都各有千秋,一切的选择权于品牌商的市场定位!同时,渔竿也并非传递越快就越好,一切都需要平衡,力的平衡包括刚与柔。 锥度设计 锥度要顺畅过渡才算优秀,并非越大越好。回到我们上面提过的回腔效应,物理上,腔体的大小要与力的大小相呼应,才能发挥最佳值。就像你的嗽叭很大很长,但声音源很小,太大的圆腔会把微弱的能量消耗吸收了。所以并非锥度越大越好,也并非越小越好,要洽到好处。 于卷布与拉铸工艺,都使用了米字布,井字布的拱桥原理,利用横向的圆拱托力,把主体纤维承托起来,从而得到使用更少纤维量达到更大力量值;力量大了,整体速度也随之增快。同时因减少了纤维使用量,竿自然变轻了。对于商家而言,节省成本才是重点。 竿子的锥度过渡,决定了竿子的物理弯曲点,这常常是三个点,而不是普通人理解的一个点,大家把竿用线拉弯就能看到。这三个弯曲点距离越短、越靠前、竿越快。 使用纤维量 使用纤维量非常影响到竿的快慢。就像一个人的出拳力量很大,那么,他的出拳速度也慢不了哪儿去!当然,存在一些力量很大又克意做慢的竿,例如船竿。 而我们设计的竿,是有力量值范围圈定的,例如我的任务是设计一支ML力量值的F竿,我限制使用200束纤维,而当我做一支ul的快竿时,我也只能限制使用100束纤维,我唯一能做的,是改变它的排列,以及锥度,以求达到100束纤维发挥出的最快值,但不可能会达到200束纤维的快慢值。 也就是说,UL力量值的竿应该与UL的比快慢,如果与ML的来比快慢,就一定显慢了一点,这并不冲突!也就是说,UL标的F,比ML标的F是慢的!这点往往被人忽略,常常发生ML标XF的与MH标XF的竿来比,这是不理智的行为。这就像两个拳击冠军,一个是65公斤级的,一个是85公斤级的,没有可比性。 综上所述,双节竿与多节竿,因为接口的吸能,一定比独节一体的吸能大,当然是同品牌的来比较,以我自己的东西来说,最少是损失1/3的信号,以及竿子的整体爽朗感。
重复:工艺不存在谁优谁劣,只是于各自的领域内各有千秋,主要问题来源于各自品牌的市场定位、价格定位、针对人群、设计者的理念、而作出决定。同时,日本竿业,同时具备三种工艺的工厂有很多,渔竿设计者的心中,没有工艺的优劣,也没有材料的优劣!许多玻璃纤维的竿卖到上万元一支,都是适合的竿用适合的材料+适合的工艺,才是最佳的产品!
|